党风廉政教育“一把手”专刊(2017第11期)

来源:湘潭廉政网 发布时间: 2017-11-26

清廉不是用来标榜的

 

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六主义两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内容,一并纳入政治建设的范畴,彰显了清廉的重要时代意义。但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把清廉标签化、名片化,片面标榜清廉,把干事抛在一边,好名而无实,引起群众反感。

西晋有这样一个故事,晋武帝召见知名太守胡质之子胡威,问他,大家都说你们父子清廉,到底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比不上父亲,因为我父亲的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而我清廉却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一回答道出了清廉的两种境界,胡质把清廉作为价值追求内化于心,是真“清廉”;胡威却有些为了“清廉”而清廉,实际上是把清廉标签化、名片化,实不足取。

真正的清廉是党员干部熔铸于心的品质,本应浑然天成。十九大新党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第三十六条明确领导干部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就包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期好干部20字标准,清正廉洁是其兜底要求。党章是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的党内根本大法,好干部标准是党员干部发展成长的基本尺度,把清廉的要求写入党章,将其作为好干部的基本标准,足见清廉应当融入党员干部的血液,成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底色。

真正的清廉只能在干事中体现。从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最终把一个荒漠化海岛建成海上绿洲的谷文昌,到用一辈子为村民修渠引水的“当代愚公”黄大发,从发誓战胜贫困、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樵夫”廖俊波,到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杳无音讯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们之所以能够为人民群众所赞誉,不仅因为清正廉洁的品格,更在于实干成就事业。反观一些信奉“干净就不能干事”的干部,浑浑噩噩,生生把自己混成了“油腻”之徒,终将被时代淘汰。可见,清廉需要实干守护,在实干中体现。

透视那些将廉洁作为炫耀招牌的党员干部,原因不外乎如下:其一,沽名钓誉,装点门面,以清廉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颇有哗众取宠,扰乱视听之嫌。其二,能力低下、一事无成,面对“能者上庸者下”的时代呼声,以清廉作为能力有限的掩饰,希望藉此保住“乌纱帽”。其三,尸位素餐、懒政怠政,试图以清廉不出事作为不干事的借口,转移群众视线。如此种种,但凡把清廉当成“名片”示人,意图以此作为博好感、谋晋升的资本,不仅难以激发同新时代相匹配、同新征程相呼应的责任担当,其实也早已背离了“清廉”二字的真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提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这既是对全党的谆谆告诫,也饱含殷殷期待和信任嘱托。党员干部唯有以“清廉”作铺路石,启动“实干”的发动机,既保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练就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在干净中永葆纯洁,在作为中实现升华,才能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23期)

 

加强党性锻炼岂能光说不练

 

心念至纯,则万物皆纯。”党性纯粹而坚强,是对共产党员最根本的要求,也是需要穷尽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殷殷嘱托、拳拳期望,尽在其中。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如人品,看似无影无形,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影响,时时事事处处都左右着党员干部的言行。面对权力,能否保持人格独立、内心从容;面对升迁,能否做到客观理性、淡泊名利;面对责任,能否坚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面对困难,能否始终不屈不挠、顽强应对;面对工作,能否长期踏实肯干,勇挑重担;面对公与私的抉择,能否恪守界限、公私分明……凡此种种,考量人品,更考校党性。

坚强的党性不会从天而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年龄、党龄、职务、级别都不足以确保党性不变,唯有在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断磨砺,才能让党性的光辉始终明亮。党性锻炼是党员干部通过不断提高、完善和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并在实际中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理想和使命的过程。这是一个扬善去恶、以善逐恶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亦如香料加工,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然而,现实生活中某些党员干部对待党性锻炼却说归说、做归做,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把党员身份抛诸脑后,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譬如,有的党员干部谈及党性锻炼的重要性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落实到工作却拈轻怕重,能推就推,好像工作就该别人干,自己只是当当领导、指挥指挥就行;有的在填报个人事项或组织函询谈话时,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或没那么严重,故而心存侥幸,对组织能瞒就瞒;有的口头高呼支持“八项规定”,但即使提心吊胆,也千方百计参加或组织隐形变异的宴请吃喝;还有的一味当“老好人”,面对不正之风和不当言行不敢斗争,怕得罪人,一心为自己留后路、攒人脉,缺乏政治担当、漠视党性原则。这都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有的还很顽固,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格格不入。

加强党性锻炼绝非空话,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改造和自觉锻炼不断“修行”。其一,要修信。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对共产党员而言,信仰的坚定就是对誓言的坚守,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决心,就是浪击中流、踏石留印的勇气和担当。其二,要修德。德隆望乃重,品厚格自高。党员干部品德高尚,则胸怀坦荡,心无邪念。品德低下,则气度狭小,贪欲横生。党员干部必须勤于修德,才能固从政之本、筑执政之基、守为官之道。其三,要修心。时时修心境、修心态、修心胸,对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把心态放平、把位置摆正,既积极乐观又理性客观;对待他人则要保持一颗感恩心、包容心、利他心,既真诚关心更坚持原则。其四,要修廉。廉洁是底线也是智慧。党员干部守住了廉洁,就守住了良知和清白,守住了忠诚和刚正,守住了平安和幸福,也守住了自主、自足、自由、自在的生命品质。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22期)

 

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

 

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

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情系百姓、为民服务,牢牢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丰富阅历、增强本领,赢得群众的认可。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

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一家国外天文台在他逝世后发文哀悼:“我们怀念他的勇往直前和对天文学的热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事实上,苦难并不意味着阴郁的回忆;从某种角度看,它见证了过去的奋斗,具有别样的光彩。上山下乡的经历,就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相当深。苦难或逆境,磨砺着人的心智,能助人增长才干。学会与困难愉快相处,不因工作的受挫而消极颓废,也不因生活的磨难而丧失斗志,会涵养化压力为动力、理性看待事物的平和心态。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 人民日报 》2017.12.1   04 版)

 

干部要“脱俗”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的十九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两只“老虎”入笼,人们对党中央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更加信服。欢欣之余人们也在思考,本应为人民谋幸福的高级干部,何以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他们的转变有什么征兆和规律吗?一位领导同志历数众多案例后发现,这些人都是先变“俗”后变“坏”的。这话颇耐咀嚼。

近年来每逢有贪官落马,总会听到这类议论:这人一看就不是好人,这人怎么像个土匪。起初听来觉得好笑,贪官脸上没写字,怎么可能让你看出来?又怎能以貌取人?现在脑子里过电影,惊觉他们的脸上无一例外写着“俗”字,群众早有评价或传言。

比如说,不少落马贪官竟然以“能喝”著称,一斤不醉二斤不倒的大有人在,两天不喝浑身没劲,他们的圈子里是以酒量论英雄的。他们把学习当苦役,拿起书本就没精打采,豪华居所里摆满了金银玉器,唯独找不到几本书。一些人尽管一身名牌,但言行举止粗俗不堪,一脱离镜头或上级视线就原形毕露,或对待下属和群众如对下人,或满口污言秽语。某次会议间隙,一位高级干部字正腔圆地说着难听的口头禅,听者惊讶得面面相觑,所以当他落马的消息传来,大家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人前都不屑检点和掩饰,背后可想而知。

当然,事物变化总是由量变达到质变,腐败分子也不是一天炼成的。厚厚的贪官忏悔录表明,开头就立志想捞一把的极少,带着一腔热血从政的不少,也确实做过一些好事,否则组织不会选到他们。那他们在变坏之前是如何变俗的呢?

古话说“相由心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个“心”就是理想信念,就是初心。理想信念好比中医所说的经络,人体解剖未必能看得到,但无时无刻不在拱卫人的健康,经络不通,百病丛生。一个人理想信念坚定,摆得正共产党人与人民的关系,必然知本分,有正气,满面春风。理想信念流失的人,张扬的是动物性本能,热衷的是低级趣味,当然俗不可耐。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打开了,各种低俗腐朽的东西涌入,各种低级趣味欲望滋生,想不变“坏”也是很难的。在这个意义上,“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这话有一定道理。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理想信念不是空洞高蹈的,更是需要时常滋养修习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又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今有哲人说“不读书便是俗吏”。读书的益处各有各的讲法,但读书令人高雅脱俗,可以颐养情操,更能升华精神境界,则是古今中外共识。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树干,那么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的学习则是大树的枝叶。树干高大且枝繁叶茂,这棵树就生机勃勃;树干高大而枝叶稀疏,就拒绝了光合作用的机会,树干迟早会干枯。万一树干摇晃,同时枝叶摇落,这棵树就成病树了。以升官发财为终极荣耀,讲荤段子口若悬河,吼“卡拉OK”旁若无人,说道理讲理论则张口结舌,以致什么出格话都敢说,什么龌龊事都敢做,什么脏东西都敢拿,这类可悲的病树烂树,最终只能被治被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做组织信任、群众信赖的好干部,请从脱俗开始。

(《 人民日报 》2017.11.29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