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教育“一把手”专刊(2017第10期)

来源:湘潭廉政网 发布时间: 2017-10-26

党内生活决不允许搞商品交换那一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论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鲜明强调“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这一振聋发聩的告诫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再次充分彰显我们党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捍卫先进性纯洁性的如磐决心。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这既是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也是管党治党的现实路径。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却把将本图利、以物易物等商品交换原则滥用到党内政治生活中,玷污了党性原则,成为搅乱党内政治生活、污染党内政治生态的病原体,造成党内政治生态的破坏。有的搞权权交换,把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造成政治生态的墨染;有的行权钱交易,办多大事收多少礼,造成经济环境的恶化;有的是权情交换,讲私情害公义,造成社会风气的污化。

党性无价,不容交换。众所周知,商品交换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属性,讲求的是社会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其主体一般是社会、经济组织或自然经济人。但是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是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组织,不能拿一般的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来对待。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其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政治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内生活与商品交换原则格格不入。如果把党内生活商品化,政治生态就会陷入资本繁殖的漩涡,组织原则、政治纪律、党内团结就会被商品交换原则所支配,党的阶级属性被扭曲、异化,党将不党,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

不可否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领导和发展经济,商品交换原则很容易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一些党员干部不知不觉就被别有用心之人“请君入瓮”,以致堕入腐败的深渊。究其根本,还是初心和党性出了问题。初心不牢、党性不固,诱惑面前没什么不能交换,商品交换原则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撬开这些人的“防线”。而坚守初心、党性坚强者,面对诱惑能做到不忘初心,人生字典里根本不可能有背弃信念、交换党性这个选项。

何以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制度约束和思想净化缺一不可。一方面,强化权力约束,扎紧制度笼子,用党章和《准则》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让党内政治生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激浊扬清、彰善瘅恶。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党性教育,让理想信念固若金汤、让思想境界纯净高洁,最终形成觉悟,使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心明眼亮,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面前做出正确选择。果如此,则市场交换原则在党内生活中无立锥之地,党内生活定能回归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22期)

 

“有脚阳春”显情怀

 

唐开元初年,宋璟出任广州都督。他看到当地百姓习惯用竹木茅草盖房子,便倡导以砖瓦建造房屋,如此既舒适耐用,又能避免火灾。因坚持公正无私、为民谋利,宋璟被誉为“有脚阳春”,终成一代名相。

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封建社会里,像宋璟这样的官吏可谓凤毛麟角。但在共产党人的队伍中,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党员,“有脚阳春”者却不胜枚举。他们如同黑夜里的盏盏明灯,为更多人照亮前行之路;又如严冬中的簇簇火焰,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对共产党人的作风感受深刻。他在《延安归来》中写道:和他们天天见面谈笑,真是古人所说“如坐春风中”。让人如沐春风的,不只是共产党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表情,更是毛泽东对延安老人的殷殷问候,周恩来与边区群众一起纺线的朗朗笑声,朱德与战士一起打球的矫健身影。这些场面、细节,生动诠释了什么是血肉联系、鱼水关系。

中国共产党曾濒临绝境,之所以能扭转乾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在延安,美国将军马歇尔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始终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才赢得党外朋友的真诚称赞“得天下者,共产党也”,才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永远镌刻在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也是我们党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

物换星移,岁月峥嵘。今天,尽管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党与群众的关系,始终是我们党必须紧盯的根本问题;不忘初心,始终是对每个党员的深切警醒。揭锅盖看群众吃得好不好,摸被褥问受灾群众睡得暖不暖,跟乡亲们算脱贫细账、展望美好未来……5年来,无论去哪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想着人民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回应民意。总书记的深情牵挂、亲切嘱咐,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振奋,集聚起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看病养老……牵涉群众利益的桩桩“小事”,进入改革快车道;立军令状、设时间表、绘路线图……“五级书记抓扶贫”,精准脱贫捷报频传。5年来,一项项了不起的变革与成就,让群众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定格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人们时刻感受着,一个党员人数超过德国人口的执政党,究竟在怎样践行“以百姓之心为心”。

“最美的画面,是百姓灿烂的笑脸”。来自“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的观众留言,令人深思。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追寻“有脚阳春”的精神境界,我们就能将浓厚的为民情怀灌注于一切行动之中

(摘自《 人民日报 》 2017.11.23  04 版)

 

在基层汲取成长营养

 

最近,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引发热议。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格外耐人寻味,当探究人民情怀与治国理政的关系时,片中认为从最基层干起的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有一条叫作“吃苦”的纽带。

吃苦不可怕,党员领导干部能否与群众心连心才关键。无数的中国人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着美好生活,作为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该谙熟民间之情、深知基层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基层一线锤炼过的干部才不容易脱离现实,在困难艰苦地方历练过的干部才知发展的不易。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要“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就为年轻干部的任用立下了“新标准”。

英国汉学家凯利·布朗曾评价,正是因为习近平经历过苦日子,所以他在谈治国理政方略时才非常自信。诚如斯言,每一条治国理政的方略都是基于现实与国情,既不能盲目又不能超前,只有这样才符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这份自信和担当,与领导干部的从政经历不无相关,在基层一线扎根过的干部更懂得政策实际和现实需要,也更能在为官从政时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最难能可贵的不是进步速度而是进步质量,这个“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从政的积淀与阅历,基层一线是最有营养的。

实践出真知,一线出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一方面,走向基层、深入基层对党员干部百利而无一害,从中可以汲取到成长的养分;另一方面,从基层一线选任干部应该成为一种价值导向,把那些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基层干部选上来、用起来。实际上,基层实践就是一个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只有在这个“练兵场”上不断磨练作风、提高素质,才能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

“在基层一线”决不等同于“到基层一线”,一字之差,关乎态度和能力。有些干部把在基层一线历练过当作“镀金”,有些则认为是组织重用的“信号”,有些却视作“被下放”……诸如此类的认识误区不在少数,但都没有意识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必要条件,即“经过实践考验”。这就意味着,无论已经身处基层还是选派到了基层,“能上”还是“能下”,都应该让实践结果来评判。唯有经受住考验的干部,才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唯有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发展中找差距、在历练中长本领,才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1.13)

 

“一寸不让”,才能释放制度能量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部署,清楚表明“一刻不放松,半步不能退”的坚决态度。不少党员干部说,“寸土必争”“一寸不让”,是过去五年正风肃纪与反腐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经验,也是保持态势、固化成果的重要一招。实践证明,树立制度权威,释放制度能量,最管用的就是“不松”“不让”“不退”。

鉴之以往,教训不少。为什么多年就是解决不好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是因为有的地方总是在制度安排上预留“后门”——“原则上不准”“一般来说不办”,听起来好像没毛病,却从这种弹性表述中看出有空可钻。为什么多年来就是解决不了执行纪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现象,是因为一些人总是过不了人情关,纪律和原则被悄悄边缘化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能闹的干部机会多”、“胆大的官员好处多”、“打擦边球的领导本事大”。在不少地方,含含糊糊的规定和束之高阁的纪律,把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员惯得不知敬畏、没有规矩。

“一寸不让”必须是落地带响的具体行动。公务用餐有标准,超标了自己必须拿钱补交;不得公款旅游,违反了要一分不少把钱退回来;长期占用公车即刻收回来,占用公房马上退出来;不得滥发奖金补贴,一旦发现,当事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同志必须承担责任,违纪必须处分,不能用“为大家着想”当遁词……原则问题上,必须公私分明,毫厘“不让”。

“一寸不让”必须体现为严肃的组织措施。报道说,五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常说的“对事不对人”,是一种善意规劝和批评;但在制度、在纪律面前,恐怕既要对事也要对人,不能见到人头就“让一寸”,看到熟人就“退回去”;以致有违规违纪之事,却不愿追究责任主体。五年处理25.6万名党员干部,堪称问责大风暴。试想,没有重典整饬,没有严厉问责,公款吃喝、旅游、送礼等不正之风,管得住、治得了吗?

真名实姓在媒体通报,依纪依规给予纪律处分,使得有些单位和干部压力不小。有人说,公费买烟买酒送礼,公费宴请吃喝,也是为了工作,因此而受到处分,好像不合人情,或可有宽宥之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而实际上,恰恰是多年来管党治党的一个误区。

制度意义在于刚性约束,执行效率体现治理水平。一把尺子衡量,一以贯之执行。制度面前,不应因个人理解而改变;执行制度,不能以个人目的而变通。所以,即使是好心也不能违反制度;即使是好意办了错事也要受到纪律处分。想想就会明白,如果“退让了”“放松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肯定落不了地;反“四风”也很难取得成效。

有人形象地说,“小月饼透出大道理”。“小”是说,这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吃食,了无新奇,没人在意。“大”是说,连续几年治理吃喝送礼,让人们豁然醒悟——“小处”往往是干部作风软肋;忽视“小处”更是刚性制度被悄悄销蚀的一大原因。最朴素的道理是:“一刻不放松,半步不能退”。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年接着一年干,树立的是制度权威,释放的是纪律能量,带动的是作风转变,塑造的是廉政文化。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