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此病当治!
近日,笔者听一位基层的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当地某单位一把手为了所谓的“政治前途”,干工作墨守成规、畏首畏尾,没有明确要求的事一概不沾,没有具体规定的工作坚决不干。乍一看这名一把手挺“讲规矩”,实则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虽然工作干好了是成绩,但干不好是问题,弄不好自己还被问责,又何必去干?”啥也不干,居然还自我标榜“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作风病,当前在某些地方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有的年纪轻轻,不是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以实绩获得群众认可、组织看重,而是念着“熬”经混日子;有的正值壮年,干工作却“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再“闯”和“创”了,相信只要不出问题,就能“等来位置”;有的年龄快“到杠”了,只求平安着陆,不求提拔进步,因为此时一出问题就“啥也没有了”。这样的“无为而治”,是缺乏党性、不敢担当、不负责任的具体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为官不为”现象深恶痛绝,予以严厉批判,“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为官避事平生耻”。廖俊波同志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县23万干部群众,勇于拼搏,担当作为,创造了“政和速度”,硬是在一个传统农业县建起了省级工业园区,掀起一场改写农业历史的“工业革命”。对比廖俊波,个别为官不为的领导干部,着实应该感到汗颜。
据《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啬夫不以官为事,以奸为事,论何也?当迁。”大意是说,一个地方的乡官,不履行职责,而专门干坏事,要受到迁刑,也就是流放。古人尚且不容,共产党人当有更高的追求,更严的举措。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通报曝光并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已常态化、制度化。奉劝把“无为而治”奉为圭臬的个别干部要醒醒了,不要以为啥都不干就不犯错,因为啥都不干本身就是错。
中共中央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对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符合条件的大胆使用,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根据情节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同时,改进考核方式方法,着力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意见向那些抱着“无为而治”思想的为官者传递了明确信号,那就是:不担当不作为肯定不会有位子,只有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的人,才有前途。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6月)
莫在平淡中冷却了斗志
纵览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往往早立鸿鹄志、勇做奋斗者,倾其毕生心力,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在他们看来,平淡是最大的敌人,建功立业才是人生的追求,生活上可以淡泊宁静,但对待工作、事业则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身遭腐刑、心受摧残,但他决不苟活,“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负重前行,辛劳一生,创作出皇皇巨著《史记》。在司马迁看来,人生意义当重于泰山,决不可轻于鸿毛;大丈夫立世,当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们读《史记》,不能不惊叹于司马迁的斗志与功业。同样,王阳明、曾国藩之所以被世人推崇,被很多有志者奉为人生楷模,就在于他们“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不仅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还传下卓著的政绩政声。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推动儒学思想新发展,同时先后平定南中之变、宁王叛乱、西南边疆叛乱,赫赫事功为人称道。曾国藩,不仅坚持写日记、读史书、记笔记,久久为功、鲜有中断,在治学修身上堪称典范,还办洋务、练湘军、安抚地方、辅佐朝政,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平安顺遂时,不忘自我砥砺,无须扬鞭自奋蹄;凶险逆境中,不坠青云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先贤们对理想和事业的孜孜追求昭示世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在事业上追求平淡的说法都是妥协的借口,只会动摇了心志、消磨了意志、冷却了斗志。人之一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与其平平淡淡虚度光阴,不如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击水中流、力争上游,书写无悔的人生篇章。
境界越高,攀登越远;奋斗越多,作为越大。就拿我们最敬重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来说,其辉煌的背后是付出,闪光的背后是拼搏。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他颠沛流离而初心不改,贫病交加而矢志不渝;为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他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共留下著作1974部(篇)、书信3099封,字里行间都是汗水心血。“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在我们党内,很多优秀干部被人们久久怀念,不在其职务有多高,而在其如何担当、怎样作为。今天,人们去东山望木麻黄而忆谷文昌,到兰考见焦桐而念焦裕禄,在大亮山极目林场而思杨善洲,访寿光看蔬菜而想起王伯祥,临政和看新区而追忆廖俊波……那是因为他们有肝胆、具担当、能负重,为后人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德业功业。
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党员干部把追求“平淡人生”挂在嘴边,以“平淡”为挡箭牌,搞起“为官不为”。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仅背离合格党员标准,也远离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须知,共产党人不是“吃”世界,而是改造世界;不是享受生活,而是创造天地。责任摆在那里,困难挡在那里,如果不去干、不去解决,党员干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真正的共产党人,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要时刻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鼓足勇毅前行的干劲,决不能在平淡中冷却了斗志。
当代共产党人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干劲闯劲韧劲,不做“黄鹂鸟”,勇做“拓荒牛”,在各自岗位上开拓进取、创出佳绩,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重托、不负使命,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新的时势赋人以新的义务,时间使古董变得鄙俗,谁想不落伍,谁就得不断积极进取。”诗人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共勉。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6月)
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一切积极力量拧成一股绳。
马克思说过,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个体之所以能组成整体,进而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主要是因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就是旗帜,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团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紧密团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下,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必须自觉用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读原著、深学原文、深悟原理,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与思想理论水平;善于联系工作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旗帜指引方向,火炬照亮前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这是新时代的新呼唤。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自觉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97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探索开拓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97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从中获取理论力量、方法智慧,进而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有自信、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2日)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将狠抓落实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的八项本领之一。不狠抓落实,再好的决策部署也只能是空谈。作为狠抓落实的主要责任人,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到,狠抓落实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而且是一项重要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应学会用好三个结合。
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增强狠抓落实本领,首先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中央精神和有关地区、部委的决策部署,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摸清主管或分管工作的基本情况。然后,将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胸中有全局,找准工作着力点,结合实际落实中央和上级精神,创造性开展工作。这样,狠抓落实才能有的放矢、落地生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学会“跳出来”看问题,始终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既谋子,更谋势。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一度受挫,党中央派罗荣桓同志前往主持。他在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的基础上,把整个山东战场看成一盘大棋局运筹,不但彻底扭转了不利局面,而且使山东成为当时我们党唯一全面控制了战略要点的省份。毛泽东同志就此高度评价道:“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可见,搞好上下情结合,在全局下狠抓落实,才能保证落实、更好落实。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应进一步将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结合起来,使自己主管或分管的工作既服从服务于全局、又根据自身实际稳步推进。
乘众人之智与用众人之力相结合。“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要善于团结人、发动人,将乘众人之智与用众人之力有机结合起来,汇聚起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领导干部如果不能“领”、不会“导”,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激发不出来,就形成不了合力,难免会出现“狠抓”有余、落实不够的现象。领导干部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自觉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将其聪明才智和积极力量发挥出来、凝聚起来。善于汇众志、集众力,何愁工作不落实?
敢于担当与善于担当相结合。领导干部都担负着一定职责,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就要将敢于担当与善于担当结合起来,切实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同志兼任广东省农业委员会党组书记和主任。他敢于并善于对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充分肯定从化县的产量承包责任制试验。当得知有的干部对试验有顾虑时,他坚定地说:“怕什么?只要能增产就是好办法,这两个大队我已经批准他们继续试验,错了我负责!”改革往往没有先例可循,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开拓意识尤显珍贵。领导干部自己要敢于并善于担当,还要把责任层层压实。如果责任压不实,任务必然落不实,狠抓落实最终就会流于形式。应通过明确责任、标准、时限等,切实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该“贴身紧逼”时就“贴身紧逼”,该“推一把”时就“推一把”,真正把“狠劲”体现出来。严明纪律、奖惩分明,是压实责任的关键。只有把惩戒的板子打下去,把纪律的威严立起来,才能层层压实责任。同时,要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及时兑现奖励承诺,以进一步激发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热情与动力,推动工作落实。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