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贵在“较真”
“何必这样较真”,若用于疏解情绪、开导他人,不失为良言暖语。但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时不时把这话挂嘴上,就变了味道。
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然而,仍有些人对于接受监督和纪律约束感到不舒服不自在,不自觉就流露出来。比如接受组织谈话函询不严肃,对所涉事项含糊其辞,还嘟囔“问那么细干嘛”;外出报备与实际情况不符,中途更改行程不汇报,不以为然辩称“就这点小事”;看到有人因工作日中午饮酒被处理,颇有微词“喝几口酒而已,非得较这个真”。言为心声,虽是闲谈,却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对严格监督管理依然心存抵触,值得关注。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大祸患都始于小问题,不较真就可能有隐患。英国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十五世纪晚期,为抢夺英王国的权杖,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在荒原展开最后的较量。查理三世气势如虹、步步紧逼,亨利伯爵连连后退、败象已露。突然间,意外出现,查理三世的战马一个趔趄跌翻在地,士兵以为统帅中箭阵亡,军心大乱。亨利伯爵抓住机会大举反攻、转败为胜,由此开启都铎王朝。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换铁掌时,少了一枚钉子,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谁能料到,就是一颗小小的钉子,影响和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和国家政局的走向。
天使和魔鬼都在细节中。“五假”副部卢恩光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年龄、学历、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全面造假,从一名私营企业主摇身变成副部级领导干部。为他的荒诞升迁铺路的,除了金钱,还有20多名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他们收受贿赂后或主动帮忙,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多个单位党组织管理极度松懈、监督形同虚设。这一路走来,但凡有一级组织、一名领导干部较真碰硬、把住关口,就不会出现这起荒唐的造假案。而卢恩光违纪违法问题得以暴露,正是源于中央巡视组同志“锱铢必较”,抓住入党志愿书里的重大疑点不放,展开深入调查,才揭下了卢恩光精心雕琢的面具。假如巡视干部不较这个真,他可能还在继续追求功名之路呢。较真与否,天壤之别,由此可见一斑。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与“较真”密不可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从一餐饭、一瓶酒,一块月饼、一张贺卡这样的小事抓起,抓细就能抓实,抓实凸显从严,由此刹住了很多年没有刹住的歪风,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对苗头性问题当头棒喝,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走在危险边缘的党员干部。如此较真,才能避免“破窗效应”,防止小错酿成大错,才能较出严守纪律和规矩的好作风、好习惯。那些吐槽“较真”的党员干部,应当细细体会组织的严管厚爱、良苦用心。
“守规矩于细微,持原则于方寸。”较真较的是党性,是责任,是规矩。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该较真时就得较真。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19期)
“为”与“不为”的辩证法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内部又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改革发展稳定还是党的建设各项事业,都遵循着事物发展规律。“有所为”就是紧紧抓住这个规律,积极和努力促进事物向好的和希望的方向发展,阻止向不好和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5年来我们党科学把握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样的“为”是积极的“为”,是正确的“为”,是抓主要矛盾的“为”。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所以,该“有所为”时,就要“敢为”“快为”。认准的、看好的事情,毫不犹豫、毫不放松地去抓去干。否则,迟缓犹豫、畏手畏脚,走一步退三步,就会错失战机,贻误大事,让“有所为”变为“无所作为”。
“有所不为”和“有所为”,有时同样重要。上世纪80年代,年广久的炒瓜子作坊发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厂”,当时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剥削,把其雇工的问题反映到中央。邓小平同志认为,放两年再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今天来看,这样的“有所不为”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有所不为”,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有些“不为”,不是永远不作为。对一些新生事物难以做出评判结论,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利弊时,先“放一放”,或者允许“试一试”。否则,对事物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就匆忙下结论,粗暴地“有所为”,其实是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常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看明白了,认识清了,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再“有所为”也不迟。这样的“不为”,实质上也是“为”。
而有些“不为”则是必须的。比如,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要坚决减掉,一些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验收等行政干预要坚决去除。诸如此类,通过“不为”解除对市场主体的束缚,释放市场活力。
“为”与“不为”的考量,关键在于审时度势。正如《之江新语》一书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文所说,“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此科学选择,该“为”时坚决“为”,“不为”时坚决“不为”。
当年刘邦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若干年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则“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为”与“不为”殊途同归,都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原因就在于审时度势: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为而治,顺应人民的意愿;而蜀中刘璋长期暗弱,豪强专权自恣,必须严刑峻法。古往今来,大道相通,“为”与“不为”皆审时度势使然。
(摘自《人民日报》2017.09.21 04 版)
得民心者有力量
“咱们国家这5年真干了不少事儿!”“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发展得这么好,真是振奋人心!”……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的观众至今络绎不绝,不少人观展后激动地留下感言。
是什么样的变革,激荡起普通人难以抑制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又是什么样的力量,焕发着无数人团结向上的昂扬意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19次提及“人民”二字。砥砺奋进,只争朝夕。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继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密集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出,一系列重大工作务实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带领党和国家走过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终于办成。5年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不仅振奋了人民精神,更凝聚起坚不可摧的人心力量。
自古成败,皆在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蕴藏着看不见的软实力。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说:“立国基础,就是万众一心。”有人曾向毛泽东同志请教,为什么能够打败蒋介石?他的回答言简意赅:“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回首九十六载光辉征程,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不畏险阻,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为百姓筹谋利益,用事实诠释了“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邓中夏、江竹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优秀党员的照片格外引人瞩目。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全心为民,证明了这支队伍何以能“唤起工农千百万”,何以会被誉为“地球上最大政治奇迹之一”。
百余年前,八国联军中的一个德国军官在日记里写道:“做19世纪的中国人太悲惨了。”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逾10万亿美元,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发生历史巨变。做21世纪的中国人是幸福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渐行渐近。但前进之路没有坦途,目标越伟大、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条真理。”以百姓之心为心,永远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我们就能不惧一切困难挑战,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自《人民日报》2017.10.18 04 版)
“胆小”不是坏事
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长期就职于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最近有些困惑,原因是他在工作中坚持按党规党纪办事,绝不越雷池半步。他因此备受赞誉,却也有人明里暗里讥讽他脑瓜不活、胆小怕事。
胆小,似乎是个贬义词,往往不被人看好。可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面对某些特殊情况、特定问题,胆小恰恰是一件好事。纵观近年来落马的贪官,他们担任的职务、犯罪的性质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一样,即在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胆子太大,最终埋下祸根,乃至自掘坟墓。他们不知戒惧、随心所欲,什么“妄议”都敢发,什么“雷池”都敢越,什么“红灯”都敢闯,什么“底线”都敢踩,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错误观点,遇到利益时不分青红皂白伸手,把纪律和法律抛到九霄云外。
心是贪时最蛮横,人在狂时最大胆。年龄造假、学历造假、入党材料造假、工作经历造假、家庭情况造假的“五假干部”卢恩光,金钱开道、投机钻营、跑官买官,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领导干部,可谓胆大妄为,登峰造极,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有道是,恶从胆边生。一个人一旦胆子大了,就容易忘乎所以,就容易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成为私欲的奴隶,进而一步一步变质,堕落到“组织无法挽救、家人无法挽留、自己无法挽回”的地步。
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反思一些反面典型,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党员干部,需要大力弘扬“无所惧”的精神,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无所惧”的深刻内涵,搞“老子天下第一”“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不受任何约束,不仅个人要犯错误,党也会面临危险。因此,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心中,谨言慎行,时常敲响警钟,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胆小有胆小的好处。胆小戒贪,不用担心经济上犯错误。胆小者,生活上虽然清淡些,但可心安理得,上床就睡,高枕无忧。胆小守纪,不用担心政治上出问题,一个人胆太大,便会突破底线,以致胆大妄为,干出害人害己的事来。胆小安分,在生活上不会犯错误。有的人自以为胆大,行为不检点,生活不自律,结果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足见,胆小也有可取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胆小,体现的是处世态度;胆小,彰显的是严格自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官当得越大,就越要谨慎。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胆小与“工作中解放思想、放开胆子”是两回事。胆子小一点,不是该作为时不作为,不是决策时瞻前顾后、首鼠两端、等待观望、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不是躲事怕事不敢担当。而是说话办事、为人处世都得谨言慎行,要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人生。
党员干部胆小一些,就会多些理智、少些冲动,多些顾虑、少些恣意,多些谦和、少些自大。只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就能站稳脚跟,不致摔跤。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