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不可任性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一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使原本热闹于网络空间的“任性”一词再度升温,并且赋予其全新含义。如果说“有钱就是任性”,只要那钱是劳动所得,是光明正大的干净钱,“任性”一下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钱是人家自己赚的,虽说“任性花钱”不是什么高境界,倒也无可厚非。“有权任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所谓“权”往往特指“公权”,是国家和公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赋予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权力,是一种庄严的托付,意味着神圣的责任。对掌权者而言,断不可化公权为私器,随意挥霍、任意妄为。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权就是任性”的情况随处可见,总理的警告绝非无的放矢。有的干部思想观念任性,以为自己贵为一方大员,从此可以君临天下,傲视群雄,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全然没有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有人甚至放肆地说:“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我就代表党的领导,就是法律的化身。”对党的领导、对依法治国、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完全没有敬畏的感情和意识。有的干部决策用人任性,自觉不自觉地沾染了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恶劣作风,作决策、用干部既不搞调查研究。也不征求群众意见,而是靠经验决策,按亲疏用人,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有的干部作风任性,自以为处处高人一等,说话办事专横跋扈、盛气凌人,误将霸道当霸气,错把外行当魄力,随意推翻班子决策,任意更改计划安排,俨然一个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有的干部执行上级指示,既不认真研究中央政策,也不仔细考察本地实际,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为之,美其名曰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大胆开拓。有的干部遵章守纪任性,常年不参加基层组织活动,没有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忘记自己应该承担的主体责任,忽视纪委的监督责任,脑中只有GDP,心中从来没规矩。有的干部在团结上任性,不论走到哪里,总要搞团团伙伙那一套,对喜欢的人封官许愿、鸡犬升天,对不喜欢的人排挤疏远、打入冷宫,从没有五湖四海的概念,更不可能团结和自己意见不那么一致的同志一道工作,心胸和气量之狭窄,使其既不能容事,更不能容人。有的干部为官任性,这种干部往往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特征,要么胆大妄为、无所顾忌,要么消极懈怠、无所作为,他们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认为干得越多、犯错误的概率越高,因而既不积极作为,也不胡作非为,干脆为官不为,以此明哲保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谁也奈何我不得。还有一种以权谋私的任性,一些官员公开标榜“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便把钱来赚”,他们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权钱交易的工具,不给钱不办事,拿了钱乱办事,即便是小小的水务官,也敢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设租、寻租,捞取上亿元资产……
权力这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为民服务、造福百姓,也可用来谋取私利、祸国殃民。套用一下阿克顿勋爵那句著名的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我们是否可以说“权力使人任性,不受约束的权力使人不受约束地任性”。任性的结果,就是无视党纪国法,无视道德伦理,无视基本规矩,为所欲为,仿佛脱缰的野马,一步一步走向腐败的深渊。
要使领导干部有权不任性,核心问题是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使当权者不敢任性、不能任性、不易任性、不想任性。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制度、体制、机制三个层面对权力运行实行有效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意味着限制、制约、不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于一个领导干部而言,当然没有以权谋私的自由,但即便是做好事,也受制于自然规律、受制于客观条件、受制于群众意愿、受制于发展机遇、受制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因而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努力工作的自由,决没有任性妄为、胡作非为的自由。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3.20)
领导干部当有“七不怕”
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活面貌发生显著变化,除了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创新,过去党内的好传统、好规矩、好做法也重新活跃在政治生态中。一位老同志就曾这样勉励年轻干部:各级干部一定要有定力、有把握,党的优良作风,该坚持的就要坚持下去,不要怕说这说那。具体来看,政治新生态之下,领导干部当有“七不怕”。
一是不怕说“唱高调”。领导干部担负着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重任,传达好中央精神、落实好上级政策是天职。在维护党的形象、捍卫人民利益的时候,就要敢于发声、带头发声,而不是集体失语。当然,宣传政策绝不是说官话、套话、假话,应该善于用接地气的话来讲大道理,消除“唱高调”的感觉。
二是不怕说“太清高”。对待群众,清高自然不可取,但远离腐蚀、诱惑,防止“被围猎”的“清高”,但有无妨。领导干部不能刚愎自用不合群,更不能随随便便“勾肩搭背”。我们所要的“清高”,是大气而没霸气、有骨气而没傲气、有正气而没邪气、有书卷气而没书生气。
三是不怕说“太正统”。有人给正统扣上刻板、死板、呆板的帽子,跟僵化保守画等号,跟“假正经”挂上钩。我们说的正统,是对优良传统的传承,是对一些根本原则的坚守,是对内心理想信念的坚持。讲正统就是讲正道、扬正气,讲正统就是守规矩、遵纪律。不称“同志”叫“老板”,不要团结要结团,才是丢了好传统。
四是不怕说“太老实”。如今“老实”似乎成了无用的代名词,老实人常常吃苦又吃亏、流汗又流泪,这是不良政治生态下的怪现象。领导干部就是要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为荣,对党忠诚,对同事老实。公是公、私是私,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是非曲直、好坏对错分得清清楚楚。
五是不怕说“太胆小”。“胆小”未必是坏事,现实中有一些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人都敢交。领导干部是特殊群体,说话办事、为人处世都得谨言慎行,有所敬畏。“胆小”并非裹足不前,更非不思进取,而是要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人生。
六是不怕说“太认真”。共产党最讲认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就是要跟理不跟人、从道不从上,敢于说真话、道真情、讲真理,这是避免出错、规避出事的有力武器。现在“老好人”越来越多,“一根筋”却越来越少。坚持原则不变通,严肃认真不通融,这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七是不怕说“太土气”。“土气”跟“宁在宝马车里哭”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却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体现。党的干部不该整天穿名牌、抽名烟、喝名酒,更应该甘愿淡泊、乐于清贫,为“出无车食无鱼”的“土气”而欣慰。
能否做到“七不怕”,是每个领导干部经常需要面对的考验。“七不怕”是我们党多年点滴积累起来的优良作风,是领导干部该有的范儿。
(摘自《人民日报》2015.03.20)
党员的“保质期”应是一辈子
近年来,在高悬的反腐利剑下,不少昔日甚为风光的“明星”官员不能善终,纷纷落马。对此,一位专家说:“物品的保质期有时限,而党员干部的保质期却无终时;欲求终生保质,必须呵护一世清白。”此论发人深思。
当年,被徐向前元帅等题词赞誉的海军“学雷锋标兵”刘德全,生前在军内外作报告3000余场。一次报告会后,一名大学生致信他:“假如10年、20年之后,以至终生仍有学雷锋事迹出现在您身上,标兵的称号您才当之无愧!”此话掷地有声,不仅是一个善意者对模范人物的真诚期待,也是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的政治拷问:人生如何永葆本色不变质?
认定物品保质期的标准是时间,而检验党员干部的“保质期”,不仅是绵延的时光,更体现为林林总总的考验。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是否畏惧流血牺牲是鉴定“保质”与否的试金石。在和平时期,如何对待功名利禄则是判定是否“保质”的分水岭。春风得意的坦途,实为考验人品的一道命题;坎坷波折的逆境,则是检验节操的一份考卷。惟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方能粉身碎骨不变本质。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们不因诱惑而失守,不因名利而失节,不因流光而失色,不变的正是优秀共产党人的品质。
权、钱、色是考验从政者品质的三大难关,哲人甚至以“三大魔鬼”表示对三者的戒备之心。道理在于,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权会迷魂,使人丧德作恶;钱会熏心,使人疯狂攫取;色会花眼,使人泯灭伦理。当官员思想防线崩溃时,便会把权、钱、色当作一种“美味”来享受,开始趋腐而变质。一个落马高官伏法前,声泪俱下地坦言:“为官者,不能把权、钱、色带到坟墓;但权、钱、色却能把为官者送进地狱。”是为警言,只是醒悟已迟。
昨日辉煌,不等于今日风光;今日风光,不等于明日荣耀。倘无执着的信念与坚守,人生之旅将有随时翻船之险。君不见,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有的昙花一现,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有的先朱后墨,是历史的遗臭小丑;有的任上显贵、离职败露,是历史嘲讽的“双面人”。国家食药监总局原局长郑筱萸曾有“全国劳模”光环,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为“草根”出身,他们有过贫苦的少年、辉煌的青年,人生结局却是身败名裂的中老年。悲剧就在于,得志时忘乎所以走向反面,腾达时利欲膨胀渐次堕落。
古训道“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从腐败特点看,有了初次“点墨”之染,便会产生腐败的“涟漪效应”,以致不该伸的手伸了,不该破的规破了,不该结的“圈子”结了,权力成了脱缰的野马。慎初者若不能慎终如始、一以贯之,就可能功败垂成而不得善终。
“我爱惜自己的历史胜过鸟儿爱惜它的翅膀”。“爱惜”折射精神品格,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内敛,是一辈子的修为长功。只有终生“三严三实”,信念始终不渝,才能迈好人生每一步,以步步完美连缀一世荣光,让生命“无限保质”而熠熠生辉。
(摘自《人民日报》2015.03.23)
从政真的是“高危职业”吗
一些贪官落马后,或痛斥权力让人堕落,或后悔当初入错行选错道、不该当官,或以官场“险恶”告诫子女“千万不要从政”。诸如此类的反思之语,看似情真意切,实则大谬不然。
分明是为民服务尽责的公职岗位,怎么就成了误己误人的“陷阱”,甚至是杀人于无形的“凶器”?一朝腐败被捉便一推六二五,把所有的过错归罪于“权力”本身,暴露的是抵不住诱惑、守不住清廉、容易自我腐化蜕变的本性。
从政同当医生、清洁工等一样,职业本身并无尊卑贵贱之分,也无风险高低之别,更不是从了政就一定会变坏。一些人滑倒在有油水的地方爬不起来,思想防线上开了口子是重要内因。正如有人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因此变得伟大起来。”一些人走上贪腐之路,正是因为这种错觉,把权力的强制力当作自己的个人力量,把权力掌控的公共资源当作自己名下的个人财产,其结果也必然被这种错觉吞噬。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廉乃居官者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人不清廉莫从政。从政的本义,就在于无私地为公众服务。无私,并非无视正当的个人利益,而是不能用公权谋私利。既然
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腰缠万贯、富贵荣华的念想。对党的干部来说,风险不在于反腐败,而在于辨别不清为公还是为己的价值排序;危机不在于制度约束,而在于从内心中缺少对权力的敬畏、对清廉的认同。廉乃正本,贪为堕源,任何时候都当牢记。
事实上,清廉不只是从政者的应有品格,更是做人的基本品性。贪心重、利欲心重的人,为官从政,迟早都会披枷带锁、坐穿牢狱。即便经商,也往往难以干成事业,甚至会自掘坟墓。即使是做一个普通的人,干一份平常的职业,最终也会因贪利小器而失去人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说到底,就是内心对“清”的一种信念、信守。很多人正是因为尚清、守清,淡泊名利,做人做得堂堂正正,做事做得干干净净,做官做得清清白白。
人非生而圣贤,为什么有的人守得清明过一生,有的人最终做人做事做官皆败?关键就在于修与养。何谓修?把每一次的诱惑与恶欲,都当成一次思想灵魂的砥砺与升华,而不是欣然信从,成其奴隶受其驱使。何谓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心有一泓清水,无惧身外浊泥。“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常自修养,便始终行得正、坐得稳。即便有一念之差,也能够及时抽身,不断修正自己、净化自己。
《红楼梦》第二回载,贾雨村因官场受挫,信步来到智通寺时,见到门旁边一副旧破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觉得“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这个“意”,就在于形象深刻描绘了那些贪欲心重者的困局。设若守得清,识得明,又怎会有此困局?做人如此,从政更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