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清风文苑

豆腐风骨

来源: 三湘风纪网 发布时间: 2022-09-09

世间美味千百道,我独爱家常豆腐。其中之爱,正如周敦颐之爱莲,亦如郑板桥之爱竹。

相比诸位食客、美食家爱豆腐之鲜、之嫩、之滑、之香,我独恋、独敬豆腐之品格、风骨。世人要问,由豆和水做成的软嫩豆腐,何来风骨?的确,如果仅仅停留于口舌之感,是无法感知豆腐筋骨的,倘若结合人间百态、人生履历,用心感知豆腐,其必然风格高尚,铁骨铮铮。

赞豆腐之风骨,因为它经得起磨砺,耐得住考验。探析豆腐的制作流程,破黄豆、磨豆浆、滤豆渣、烧豆浆、磨石膏、挤压水,每一环都严严实实,没有虚工。特别是石磨豆浆、烧豆浆环节,前者是千磨万击,后者是烈火煎煮。这两道程序,也像极了人生。豆在石上磨,人生事上练。人生百年,不可能运气俱佳、大道平顺——眼睛可能遇风沙,脚下可能遭荆棘,心中可能遇坎坷。这些风沙、荆棘、坎坷,往往都绕不过,只能靠智慧、胆识和毅力,冲过去,磨过去。且只有如此,才能像豆腐一样,穿过石磨,浴火重生。

敬豆腐之风骨,因为它留得住清白,守得住方正。明代于谦赞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认为,豆腐也配得上这份清白。豆腐之清,清在清纯之水。常听说,人是有洁癖的,豆腐亦如是。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我认为豆腐也是择泉而酿。制作豆腐的工艺大同小异,每个地方豆腐风味不同,主要因为水各有异,水清,豆腐自然纯。再言其形,其最初是水是浆,流无定形,经过一番凝聚、沉淀、挤压,最后塑出一个方方正正。清白之心,方正之形,也像极了人之品格。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尘埃处处,欲水横流。作为一个赤子,是让白纸沾污,和尘同行,随欲塑形,还是坚持本色,坚持底线,守住方正?这看起来是一道选择题,其实对于一个向上向善、良心良知未泯的人而言,已别无选择。因为守住了,迎接的是云淡风轻;失守了,面对的是夜黑风高。两种结果,孰明孰暗,一清二楚。

探讨、深悟豆腐风骨至此,我恍然明白了自己对豆腐的偏爱。旧问刚解又生一问,豆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试问这漫漫历史长河里,爱豆腐者何人?翻看史料,西汉淮南王刘安爱,宋代陆游爱、苏轼爱,清代袁枚爱……据说陆游每天清晨要煮豆腐汤一锅,客人来访即以豆腐汤招待;苏轼是个豆腐“痴”,其官居杭州时,常下厨房亲自动手制作菜肴,发明了“东坡豆腐”;袁牧酷爱豆腐,为请教豆腐佳肴的做法,竟恭恭敬敬“为豆腐三折腰”……

古人除了痴迷豆腐美味,也常借豆腐修身养性。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虽官至兵部尚书,却“日给不过四分,每日买菜腐一二十文”;“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是贫人。”清代胡济苍这首《豆腐》诗更是直白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缘由。

人行于世,必须依靠物质而活,若要活好,必须有点精神、风骨和品格。特别是在物质丰富、山珍海味琳琅满目的当下,不妨常避开些大鱼大肉的油腻,常吃几块清爽的家常豆腐。因为这清白方正的家常豆腐,于普通人而言,可以清心润喉润肺;于党员干部而言,可以立心立品铸魂。(王城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正园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