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
“要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不把管理的公共资源用于个人或者单位结‘人缘’、拉关系、谋好处。”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作为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往往管理一定的公共资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并不属于个人,不是用来结“人缘”、拉关系的,更不是用来发财和照顾亲友的。公权不能私用,公共资源不能监守自盗,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从高标准上讲,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无论是不逾底线,还是追求高标准,领导干部都应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当好遵规守纪的领头羊、排头兵,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他不仅这样说,更是严格照着做。亲友请托介绍工作,他一概没答应,因为这样做“人民会说话”。不仅毛泽东,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是这样。周恩来同志担任总理后,谆谆教诲家乡干部,办事情要顾全大局,不要只想着自己那块小天地,不要有丝毫特殊化思想,要靠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他还严格要求自家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优秀的共产党人,对待手中权力和公共资源总是敬之慎之,绝不会用于个人目的,更不会为私为亲谋取任何不正当利益。
也应看到,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未能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与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高标准、严要求相背离。有的遇人遇事善于算计,把简单的工作关系搞得云山雾罩,把正常的人际关系弄得错综复杂;有的工作上“看人下菜碟”,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办,对自己没好处的就拖着不办;有的不按原则办事,任意处置手中管理的公共资源,看面子、看交情、看亲疏;还有的利用手中权力,搞等价交换、利益输送那一套,不见好处不撒手。诸如此类病态扭曲的工作关系如不及时纠正,迟早会养痈为患,污染政治生态,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
纵观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背后往往都有病态扭曲的工作关系的影子。如,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在主政云南的十年里,频繁利用矿产、土地和房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又如,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经常利用手中权力和资源为儿子拉关系,他说,“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这些人把工作关系搞成利益关系、交换关系,严重违背党的原则宗旨,不出事才怪!
莫以私利害公义。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需要摆正公私关系。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做起事来才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佩。倘若公私不分、以公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就会把工作关系搅成一潭浑水,从长远来看,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没好处。
工作关系健康与否,反映出作风好坏,影响着事业成败。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月15日)
务实与务名的轻重之分
“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务实务名,心中一杆秤该怎么摆?相信读者应该有了答案。
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中写道:“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每个人心中皆有一杆秤,这杆秤是多向“务实之心”一分,还是多向“务名之心”一分,一分之差看似细微,折射的却是为人处世风格;若是放到为政者身上,则关系着一方百姓的切身利益。
据史料记载,从康熙中期开始,清政府就要求各地按时上报辖区粮食价格,逐渐形成了各州县按旬上报、各省按月汇详请奏的规范化粮价奏报制度。“农务为国家之本,粒食乃兆姓所资”,这套粮价信息收集机制在相当长时间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平抑粮价、调剂丰歉提供了依据。但这项制度延续至清末却变了味,出现了“每月上旬折报迟至下旬者,亦有迟至下月上旬始行造报者”,甚至有州县“听任书役信手填注……粮价若何,竟不过问”。可见,一旦执行事务的官员“全无务实之心”,再好的制度也会沦为摆设。清末名臣龚自珍就曾痛斥过当时一些混日子的官员:“生不荷耰耡,长不习吏事,故书雅记,十窥三四,昭代功德,瞠目未睹。”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如此为官,何谈“务实之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左传》中记载:“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意思是说,治理政务如同从事农业生产,要时时琢磨怎么办好这件事,还要每天都努力付诸实践。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亦力陈务实的重要性:“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对此,东汉荀悦在《申鉴》中还一一列举出了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只有务实之人,才会愿意听真话、敢于讲真话,才能勇于担当。
事实上,我们身边从不缺少求真务实的榜样。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吴金印,就是一位务实的典范。1987年,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当他看到群众因缺地而挨饿受穷,便带上铺盖卷住进了工地,筑高低坝、建消力池、闸沟造地等,造出了一万多亩新地。解决群众温饱之后,还要让群众致富,经过实地调研、征求意见,吴金印为唐庄镇制定了“东西南北中”发展战略,把一穷二白的唐庄镇硬是建成了国家级经济发达镇。参加工作50多年,吴金印三次拒绝提拔,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面对成绩时他总是说,“这都是群众的智慧,不能都算到我头上!”在吴金印身上,我们能看到“务实之心”很重、“务名之心”很轻。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篇章上,记录了一大批像吴金印这般常怀“务实之心”的楷模:人民调解员马善祥,30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0多起,撰写了50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山区,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第一线;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40年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
“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务实务名,心中一杆秤该怎么摆?相信读者应该有了答案。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月4日)
古镇的文化张力
秉承家训去异地,传承家风创新业,子孙后辈的发展空间被拓宽,也成就了历史中家风传承家族延续的一段佳话。这些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他们秉承先人教诲,在异地发愤图强,卓有成就。
优良家风传承,历史文脉延续,民族才更有生命力。
寒意料峭时节,我再次踏上闽北和平古镇蜿蜒的青石板路,在大脑中不断搜索十年前古镇牌匾、书院的模样。
和平古镇,是古代入闽三道之一愁思岭隘道所在地,也是中原文化入闽的重要通道。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像一枚小小的邮票,贴在中国版图上福建邵武的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文化张力的地方。
走进黄氏峭公祠,看到砖雕精美的牌坊式八字门楼,看到墙上悬挂的一幅幅黄氏家训,听着学童们诵读着《遣子诗》和《黄峭家训》时,我条件反射般地兴奋起来,仿佛自己触摸到这座古镇的魂。是啊,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黄峭是唐昭宗时的工部侍郎,后回归故乡。八十高龄时,他作出一个常人想象不到的决定,让大多数子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临别之日,黄峭赋诗一首赠予子孙:“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诗句慷慨,激昂,奔腾着一股无所畏惧、永往直前的力量。
秉承家训去异地,传承家风创新业,子孙后辈的发展空间被拓宽,也成就了历史中家风传承家族延续的一段佳话。这些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以下跳棋的方式向更遥远的地方探索。后人足迹遍及粤、赣、滇、黔诸省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多国。他们秉承先人教诲,在异地发愤图强,卓有成就,成为一支旺族。
家训文化家风传承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对祖先黄峭往事如数家珍。他娓娓道来,我知道了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还撰写《家训》十七款,提出孝双亲、笃爱悌、敬尊长、睦邻里、畏法律、戒非为、崇勤俭、慎交友等规训,还将其改编成朗朗上口的《训子诗》,蕴含着对子孙的训诫和启蒙。其后人也矢志求学,涌现状元两名、进士十九名。
多年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在东南沿海的崇山峻岭之中,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还孕育了广为传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当地人敢闯敢试、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八闽文化的独特风格。这样一种悠久的文化渊源,这样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撑,激励当地人始终保持着一种韧劲和冲劲,并不断加以延续和升华。
对优秀家训家风连续性的认同,已然深深地贮存于人们的文化基因中。当代古镇人则承上启下,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挖掘新内涵,赋予新内容,将“家训家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中,融入当地文化旅游精品品牌建设中。
多年岁月风烟流过眼底,众多黄氏宗亲陆续寻访故乡,古镇红土地像张开双臂的母亲,紧紧拥抱这些来自海内外的子孙。他们现在常有人回乡讲学、捐资、投资,促进当地引资引智工作,许多人成为反“台独”促统一的坚定力量。岁岁花开,年年如此。
站在古镇谯楼,放眼四望,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古镇山水沐浴在夕阳余辉之中,落霞满天,意境横生。我不禁极目闽山鹭水,抚今追昔。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和塑造起到关键作用。在眼花缭乱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免疫力,在前行的路上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不断行稳致远。
优良家风传承,历史文脉延续,民族才更有生命力。
(摘自《 人民日报 》2019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