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3-02-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将其根植于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全面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助力和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心理支撑、能力支撑

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篇讲话说明,经济建设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艺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艺术对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价值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全面立体的文化支撑。文化支撑力,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所能提供的起支柱和促进作用的抗压力和拉动力。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是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中人的精神基因和价值基因。历史和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心理支撑、能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指引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群众,激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并提升其获得感,加深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感。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提供建设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先进知识分子,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使他们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的说服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基于强大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不断繁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赋能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文化软实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文明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视以中国的文明智慧服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恢宏的世界胸怀与坚定的大国担当。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包含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面向国内讲好,还要面向国外讲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国际传播中,要提升中华文化的说服力、亲和力,避免简单、空洞和千篇一律。创新话语体系,做到分众化表达,支持包括蕴含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产品走出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指导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都发轫于文化,得益于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引领人类文明进程,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与考验,也意味着优势与红利。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形成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伟力。不仅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还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丰富的人才资源、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实际,为实现共同富裕作的战略部署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要重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挥社会力量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扶弱济困,从而弥补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不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共同期盼,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绝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大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侵害。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人心和善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发表评论:“在这个几乎有无数人员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不同,欧洲人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贪求别人的东西。”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中国式现代化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克修)